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书卷浩如烟海,虽圣人犹不能尽。古人所以贵博者,正谓业必能专,而后可与言博耳。
尽管我爱读书,厌于应酬,十几年来孜孜不倦,但人到中年,总感觉精力有限,工作、家庭和生活等方方面面,又需要去具体考虑和处理。人生有涯,书海无涯,所以只能择最经典、最喜欢、最适合我的书籍去读。
《诸子论诸子》的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,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聘任教授。从事文学批评、文学理论和媒介文化研究工作。
蒋老师的著作水平和实力,自是不用怀疑!但正如书中序言所说:研读古籍是难的,研读古籍能有自己独到解,不人云亦云,就更难了!
先秦诸子是“百家争鸣”的产物,是后世两千多年间中国学术文化的源头活水,在中国的思想源头上,有先秦诸子百家,那时呈见一片辉煌景象,说星汉灿烂可以,说鱼龙混杂亦可,可惜流传下来的文献数量却大不如人意。
我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,虽有向往,但并未研究;相关的书籍文章,也读得少之又少。
但我和搜狐有好书的老师们有约在先,许愿成真之后,也绝不能失言。
此后,我在近一周的时间里,强制安排自己,每天至少要读完两章节,读完此书,再认真写篇读后感。
然而坚持将《诸子论诸子——先秦文化窥斑》读下来后,却发现中国的文化文明“香火”能够赓续永传,正是因为儒、道、佛三教文化的互补与包容。
古人说:“红花白藕青荷叶,三教原来总一家”、又说:“道根儒茎佛叶花,三教本来是一家”。
儒家讲天命,道家讲自然,佛家讲解脱。儒家讲做事、道家讲做人、佛家讲修心。儒家讲天理、道家讲论道、佛家讲如法……
因此,南怀瑾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:儒家如粮店、道家如药店、佛家如百货商店。
蒋老师在此书开篇《庄子心目中的孔子》一章节中谈到:儒家和道家,一入世、一逍遥,构成了文化功能上的互补,不过这“互补”,往往是以道家补儒家,而非儒家补道家…受现世的种种俗务和烦恼困扰,给人解脱的往往是道家文化或佛家文化。
同时蒋老师还补充强调到,其实儒家文化的内涵中也有解脱之道,修身齐家之后,不一定非要治国平天下,只是许多读书人习焉不察。
按照传统文化中《周易》的论述,易经广大悉备,无所不包。
易经是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。用易眼五行的观点来看三教文化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,道家五行属金水;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,佛家五行属火土;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,而儒家五行则属木,多讲仁德!
所以,佛道儒三家文化相生,道家生儒家(水生木)、儒家又生佛家(木生火)、佛家反过来也会道家(土生金)。
从五行生克的理论来看,可见蒋老师的观点,是有一定道理!
《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班》一书中,也谈到了天道与自然,也具体谈到了“孔子问道老子”,讲到了儒家的仁义,往往从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一路继承过来,文章又从三皇五帝说起,描述了治国大道,这些文化知识与我平时爱读的传统书籍文化,不谋而合,能够产生共鸣。
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代,真正称得上百家争鸣的好时候也没有多少年头。
但秦秋时期诸侯众多,每个国家的国力相对弱小,养士都有困难,直到战国中后期,强国才有实力网罗人才,有了人才的聚拢,才有了思想和学术的交锋和争鸣。
于是,百家争鸣的历史上,除了留下老子、孔子这样的圣人外,还有孟子、墨子、庄子、荀子、韩非子、管子、淮南子等大家人物。
也有一毛不拔,千古杨朱极端主张个体得益,倡导及时行乐的学说;第一个以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”五行释道,阐述老子的第一人关伊,推进了先秦文化的思想进程,拓宽了思辨和形而上学的思路,为魏晋玄学的登场作了思想上的铺垫;当然,还有首创“白马非马”论点的公孙龙。
“无爱道,爱者,水也;无观道,观者,火也;无逐道,逐者,木也;无言道,言者,金也;无思道,思者,土也。惟圣人不离本情,而登大道;心系未萌,道亦之。”
关尹子也就是涵谷关望见紫气东来,强留老子著书,后来留传下《道德经》的神秘人物——尹喜。
道就在五行之中,只有圣人能够借此登大道。
据说,老子著书留下道德五千言上下篇后,莫知其所终,去向成谜,而关尹子则紧随老子“俱游流沙”,最后也“莫知其所终”。
好在古籍《列仙传》中,给了一个具体的交待,称关尹归隐于武当山。
而这位老子的高徒,在道教的门派里也确实算得上一位大人物,元朝时期,就被追封了“文始真人”,著述出了道教经典文本《无上妙道文始真经》,成为老子《道德经》之后,道教最重要的法门之一。
单看《诸子论诸子》目录,分别有:庄子心目中的孔子,荀子与孟子,韩非说老,墨子非儒,儒门论管子,一毛不拔,千古杨朱,关伊子释道,白马非马公孙龙,道术为天下裂,从《吕氏春秋》到《淮南子》。
百家诸子之间,颇多互怼,如孔子在庄子心中的印象是个谜,墨家非儒家,孟子斥杨墨,庄子笑孔丘,法家批儒墨,荀子一怼就是十二子…
读罢蒋原伦老师的书,感觉作者视角敏锐、观点独特,文风活泼,又不失独到见解,通过梳理诸子各家互评,生动地再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;在自由表达和相互挑战的氛围中,感受中国文化迎来的第一个灿烂繁荣的时期。
圣人孔子在《周易-系辞传》中说: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知谓之智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
读过此书,掩卷深思之余,不由感叹,先秦诸子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,但重读他们的文字和谈论他们的思想,仍然会觉得,百家诸子的先贤们留下的古老智慧和知识结晶 ,却从未远去和消失,一直在潜移默化感染和影响、甚至渗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,只不过我们浑然不觉而已。
时间匆忙,水平有限,以上浅薄书评,不足之处,还请多多雅正和包涵。#翻阅一本好书,过不浮澡的生活,尽在“搜狐有好书”#
开卷有益,原创不易。
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,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。如果喜欢,欢迎转发和评论,留言或私信互动。
龙坤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